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善于运用图像、视频、设计等视觉化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他们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度更高,参与度也更广。然而,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思潮、虚拟社交困惑、网络沉迷、知识产权模糊以及学业与职业焦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名辅导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吸引和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紧密结合其专业特长与思想行为特点,将网络空间作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项目主题
立足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以“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价值实现”为核心,构建集“价值赋能、成长赋能、创作赋能”于一体的“三维赋能”网络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具有艺术特色的网络思政工作品牌。
二、核心思路
一是价值赋能,筑牢网络思想根基。针对艺术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可能受不良信息影响的特点,将主流价值观融入鲜活的艺术表达和网络语境,变“硬灌输”为“软渗透”,增强网络思想引领的亲和力与说服力。
二是成长赋能,精准服务网络需求。围绕艺术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实际困惑与“急难愁盼”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精准、及时、有效的支持与服务,提升网络育人的温度与效度。
三是创作赋能,激发网络内生活力。充分发挥艺术生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热情,引导他们将网络作为展示才华、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平台,鼓励创作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的转变。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打造“艺·思”频道,实现价值赋能精准化
在“价值赋能”方面,着力打造“艺·思”频道,将其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的重要窗口。该频道通过系列化、主题化的内容设计,将主流价值融入艺术表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思想引领的“软渗透”。一是打造“红色艺站”,通过围绕党史、国情、时代精神等红色主题,组织学生创作插画、手抄报、海报等视觉作品,举办青春歌舞会、音乐会等听觉盛宴,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观可感可知的艺术语言,累计推出“长歌激扬中国心,五四扬帆谱华章”“光影润心·思政剧场”“艺心向党,青春誓言”等红色活动十余场,引起学院师生广泛共鸣。二是打造“你好,榜样”,综合运用图文视听等原创方式,以可视化的方式发现和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物之美、发展之美、时代之美,已推出袁隆平、钟南山、张桂梅、黄文秀等榜样人物,累计阅读量近万次,掀起了党史学习热潮。三是打造“清朗卫士在行动”,通过案例警示、知识竞赛、专家访谈等形式,持续强化网络法治与文明教育,帮助学生识别网络风险、树立责任意识,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二)打造“艺·助”频道,实现成长赋能立体化
在“成长赋能”方面,构建“艺·助”频道,聚焦学生在学业、职业、心理与权益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提供精准化、陪伴式的支持服务。该频道注重资源的整合性与服务的闭环性,力求打造一个“有问题能找到帮助、有困难能获得回应”的线上家园。“学业导航仪”不仅汇总发布各类竞赛、考研、软件教程等实用信息,还定期组织“云端答疑室”,邀请专业教师和优秀学长学姐开展关于保研考研、考公考编、四六级复习、专业学习等各类线上辅导,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沉。“职达未来站”则密切关注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导向,通过企业进校园、优秀校友分享、面试大赛等活动,搭建起与行业对接的桥梁,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心灵树洞屋”以轻量化、匿名的形式提供心理支持,通过线上发布治愈系图文、线下组织“悦动心声”音乐会等形式优化心理咨询渠道,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权益回声壁”则建立了常态化的意见收集与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便捷地反映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辅导员及时跟进并协调解决,形成“发声-回应-改进”的良性循环,切实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三)打造“艺·创”频道,实现创作赋能平台化
在“创作赋能”方面,通过打造“艺·创”频道积极搭建学生创作展示平台,激发其内在创造活力,引导他们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该频道不仅注重作品输出,更强调过程引导与价值塑造,推动学生实现从“受众”到“创作者”、从“接收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新锐创作人”计划通过结合特色节庆活动、特殊时间节点组织策划“共祝国庆”“欢度五一”等特色艺术活动,面向全院征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原创作品,包括油画、国画、海报、文创设计作品等,并邀请专业评审人员对收集作品进行筛选评奖,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借助线下校内外场地、线上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宣传展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成就感。“公益设计营”项目则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每个假期均会围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命题发布设计需求,组织学生设计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社区、乡村、校园等地进行专业设计与公益服务双向融合实践活动。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乡村小学,通过“教育帮扶+艺术创作”的双规模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思政引领的实效性与覆盖面显著提升。通过“艺·思”频道系列栏目的持续运营,学院成功将主流价值观念以艺术化、情境化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日常网络接触中,真正实现了“硬主题软传播、大主题微表达”,学生更是在参与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国家与时代的认同感。
2.学生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明显。“艺·创”频道推动学生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学院通过举办作品征集活动,收到各类原创作品百余件。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从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活力。
3.成长支持体系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获得学生广泛认可。“艺·助”频道已成为学生寻求学业、职业与心理支持的主要入口。尤其在考试关键阶段,“云端答疑室”和“心灵树洞屋”栏目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学习障碍,形成了“有回应、有跟进、有结果”的服务闭环。
4.师生网络素养与文明意识整体增强。通过“清朗卫士在行动”等栏目的持续宣传和教育,结合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真实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学生对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权等风险的防范意识显著提高。
(二)经验总结
1.坚持内容贴近性与表达艺术化是增强思政吸引力的根本。艺术类学生善于感知形象化、故事化的信息,抗拒生硬说教。本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将政治话语、价值理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语言,借助插画、海报、漫画、音乐会等形式实现“润物无声”的引导,使思政教育真正入眼、入脑、入心。
2.构建“平台融合+资源整合”的双合机制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单纯依靠一个平台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必须建立以公众号为核心、多平台协同的传播矩阵,同时整合校内教师、优秀校友、校外企业专家等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精准、专业、便捷的线上平台。
3.激发学生主体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不仅大幅提升了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通过设立网络文化工作室、公益设计项目等途径,使学生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构建了“自主运营、自我教育、自觉传播”的良性生态。
五、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在总结现有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三维赋能”网络思政育人新模式仍面临内容同质化风险、跨平台传播能力不足、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数智化应用层次较浅等挑战。下一步要深化内容创新与IP化建设,打造更具辨识度的思政品牌。计划推出“艺术党课”“设计思政”等系列原创IP栏目,结合重大主题和教育节点,开发一批具有学院特色、艺术特质和网络特性的精品内容。加强跨学科合作,引入专业理论支撑,提升内容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同时探索“微剧集”“互动漫画”等新形式,增强叙事吸引力和用户沉浸感,避免内容同质化和审美疲劳。